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集理论知识教学、团体心理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精神和合作意识,结合课程思政,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注重课程思政教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创新思维、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终身学习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各个环节,寓“德”入课,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及较高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科学地看事物的方法,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格完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已、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 的生活状态。 3、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和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本课程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