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城市设计B课程是针对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旨在指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城市某区域进行大尺度空间设计。具体要求见任务书。 城市设计B任务书 建筑学2020级用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该题目是在城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侧重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课程设计, 所选地形是长沙市城区极具历史风貌的地段。设计者需要在给定的条件下对历史建筑群体进行保护、更新并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趋势进行设计,设计定位既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又要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和历史环境的文化内涵是形成老城区风貌的灵魂, 建立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 2、训练学生通过形体、空间、材质、色彩等的运用来体现对传统建筑文脉尊重。 3、拓宽对城市形态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从城市形态的角度重新认识建筑是城市中的建筑, 强化建筑师应有的城市观念。 4、在城市设计导则下,明确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掌握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 三、课题背景 地处城市中心区的老旧城区, 以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标准来看, 存在着不少的同题:环境混乱、设施老旧、邻里关系的缺失、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 选取的用地区域是最能体现长沙老城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街区。 纵观我国各地的传统街区更新改造的经验得失, 传统街区改造导致其传统的丧失是严峻的问题。同时,传统街区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时代进步的需求,是现代生活、工作、娱乐等多方面活动的重要窗口。 范围用地内部现状建筑陈旧, 缺少大面积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另外基地内有一定数量的的老建筑,具有保护价值。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十分优越,本项目需要体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把握能力,处理好建筑与文脉的协调。该课程设计内容属国内外较典型类型,相关实例、论文资料较多,可供借鉴、学习,以期能掌握城市设计程序和方法。 四、设计要求 1、设计范围:选取用地面积不超过10公顷,见后所附地形图(自选地块) 2、 设计目标 因本项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建筑技术与艺术方面必须体现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先进的绿建性。设计项目需充分结合长沙的地缘因素,追求与地方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共生。恰当组织各种流线,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要基于提升本项目活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充分设计好各个功能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商业部分应考虑集中商业(如大型超市、综合体、酒店、餐饮、娱乐等功能)。 地块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应以城市设计理论及导则为指导,秉承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地区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承历史文脉,在保护的前提下创新,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商业业态和城市景观,使其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3、设计内容 长沙市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城市景观、空间的保护性改造与重塑。在对有保护要求的单位要体现完整保护的原则,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护风貌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的完整性,这不仅包括被列为文物单位的建筑物,或特色建筑,同时更包括保护原有地区的城市肌理、街道格局,乃至树木、有特色的建筑符号,因为这些构成了该区域甚至于“老长沙” 环境风貌的各种物质和人为因素,其中对文物保护单位要依法切实保护,对特色建筑也应全面保护。对其它非保护性区域及建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方式和对策。 4、设计指标 保护区参照长沙市历史街区保护条例,如2004年《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太平街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2005年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了《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实施策略研究》进行具体设计并进行整治。 其他区域建议建筑密度不大于40%,容积率1.0,绿地率不小于25%。 五、设计步骤 1、现状调研内容参考 (1) 历史沿革——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解 (2) 区位研究——对地块在城市中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分析 (3) 业态分析——地块商业业态现状;周边商业业态;对已改造地块及新建项目、未改造地块综合进行考虑 (4) 居民构成——对居民的年龄、职业、家庭构成状况的分析 (5) 城市肌理——周边城市空间现状,区内空间特征,节点构成 (6) 建筑特征——建筑界面构成特征(构造、色彩、材质肌理、尺度),建筑破损状态,使用状况 (7) 动线分析——区内及周边行人的动线及行为模式,周边及用地内部城市交通分析(道路交通,公交,停车场等) (8) 绿化分析——地块现状及周边的绿化系统分析 2、分析报告: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保护更新措施的设想。 3、规划与设计: (1) 地块城市设计 ① 建筑±0.00标高需根据现有地形合理设置确定,建筑高度控制在控规要求以内,建筑层数可利用地形高差自行确定。 ② 该域新建建筑形式应结合现状地形及区域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空间尺度、造型、建筑尺度不宣过大,需处理好与相邻地块的空间景观关系与体量上的衔接过渡,注重沿道路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比例、尺度和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③ 竖向设计要求巧妙结合山地地形、建筑内外融合,各层之间过渡自然,形成丰富的室内外空间环境。适当溶入当地的文化,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建筑单体相得益彰。 ④ 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要求设计新颖,风格清新,强调规划和建筑的生态性。 ⑤ 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和屋顶绿化。 ⑥ 地下停车场须同时缓解该地区停车难的历史性难题。 ⑦ 规划设计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 ⑧ 建筑后退红线合理,满足控规要求,并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的防火要求。 (2) 建筑的保护、改建与更新设计 ① 注重掌握国内外在此建筑类型方面的现状、发展及存在的同题,追求创造性解决共性问题。 ② 建筑设计应做到功能合理,分区明确,流线清晰,避免人流车流交又,符合使用要求,满足疏散、消防等规范要求。 ③ 需注重室内空间效果的设计,空间丰富、特色显著,注意学习优秀城市设计项目的空间设计方法,忌平铺直叙。 ④ 设计应重视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包括结构选型、细部构造、建筑材料、设备等方面。 ⑤ 要求以工程语汇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构思意图需清晰、完整。 ⑥ 考虑无障碍设计。 ⑦ 建筑抗震按国家规范及地方要求设防,并符合有关安全、消防要求。 六、日程安排 1、第2-3周:布置题目、现场调研,选取设计区域(建议设计区域不超过10万平米) 2、第4-5周:一草,安排一次草图评讲,确定方案定位 3、第6-7周:二草 4、第8周:三草 5、第9周:正图、模型(第10周设计周) <a name="_Hlk112400691"七、成果要求 成果图纸以3-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人3-4张A1图纸,小组1-2张A0图纸。 1、个人分区总平面图(1:500)、各建筑平、立、剖面(1:200)、各区域节点设计详图、景观设计图、竖向设计图等(不小于1:400) 2、主要街区沿街立面图(<a name="_Hlk112922269"不小于1:400) 3、所选区域总体分析图、效果图(包括鸟瞰图一幅,小组完成) 4、重要节点透视图、制作成果模型(实体模型) 5、设计说明和其它体现设计构思的图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八、地形图:附后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 «建筑设计资料集» 、«建筑制图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 2.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 «新建筑»等有关建筑与城市设计相关的专业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 3. 日本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地域篇)以及国外相关设计书籍 4. 芦原义信 «街道美学» 5. 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设计方案成图与效果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城市设计课程深化方案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城市设计课程深化方案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深度调研及二草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设计一草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城市设计调研及资料分析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设计方案成图与效果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城市设计课程深化方案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深度调研及二草
  • 黄筱蔚发布了新的作业设计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