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基础工程C》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熊琼 编写日期:2019.09.01 英文名称:Foundation Engineering C 课程编号:0814000545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限选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工程、城市轨道工程、道路工程方向) 先修课程:工程地质、土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负责人:张永杰 核准人:肖永刚 一、课程目标 《基础工程C》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隧道和城市轨道工程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必修。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常见的地基基础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方法及工艺方面的内容,包括地基基础设计原则、地基承载力计算、各类基础设计施工等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具有进行一般以及复杂工程基础设计规划的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能做出合理的评价。 《基础工程C》也可以作为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类专业为拓宽专业口径而设置的有关专业课程。为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1.了解基础工程基本原则,掌握各类基础特点、构造、适用条件。 2.能够运用土力学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原理,进行各类基础的地基基础验算,掌握各类基础的设计方法。 3.了解基础工程施工的特点,掌握各类基础的主要施工工艺要求,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对基础施工过程进行建模分析。 4. 考虑社会、环境等因素,设计针对复杂基础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满足特定需求的结构体系、构件或施工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根据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考虑本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制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工程C》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毕业要求 与课程关联度 课程目标 一级指标点 二级指标点 2.工程知识 2.4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知识交叉融合能力,应用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H 1 3.问题分析 3.3具备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因素。 H 2 4.设计/开发解决能力 4.1能够基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荷载条件及施工环境等特定需求,确定工程设计目标或问题解决方案。 H 3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内容、建议学时以及知识单元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基础工程C》课程内容、建议学时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 知识单元 知识点 讲授学时 教学 方式 课程 目标 序号 描述 序号 描述 1 导论 1 概述:地基基础概念 2 讲授、演示 1 2 设计与施工所需资料及作用确定 3 设计计算原则、设计方法 4 基础工程学科发展 2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1 浅基础类型、构造及适用条件 8 讲授、演示 2 2 刚性扩大基础施工 3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 4 刚性扩大基础的设计计算及示例 3 桩基础的基本知识及施工 1 概述、桩基础的分类 6 讲授、演示 2 2 桩基础的构造 3 桩基础施工 4 桩基础质量检验 4 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1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8 讲授、演示 2 2 基桩内力与位移计算 3 群桩基础计算 4 承台的设计计算 5 桩基础设计 5 沉井基础及地下连续墙 1 概述、沉井的类型及构造 6 讲授、演示 2 2 沉井的施工 3 沉井的设计计算及示例 4 地下连续墙简介 6 地基处理 1 概述及软土地基 2 讲授、演示 3 2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简介 三、课堂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 1、本课程采用普通高等院校交通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结合学生个性与专业方向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结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视频演示等研究性教学。 2、充分利用视频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流程 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讲授板书+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辅以知识点短片与录像等观看。回顾前次课程主要内容,进行随堂提问解答。提出本次课程内容提要,结合核心知识点与重点难点讲解。课后布置相关知识点作业巩固学习成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指导课后学习与辅导答疑,课程结束后开展课程总结与达成度评价。 本课程课堂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教学流程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内容:(1)刚性扩展基础的设计计算 (2)桩基础的施工与设计 (3)沉井的设计计算 2、难点内容:(1)桩的竖向及水平承载力的确定 (2)群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五、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及评价依据 本课程考核内容、建议评价依据以及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基础工程C》课程目标-考核方式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建议 分值 1 对基础工程基本原则、地基基础分类、基础类型、构造、适用条件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平时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情况等 10 2.期末考试 10-15 2 对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等基础的施工与设计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平时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情况等 70 2.期末考试 70-80 3 对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平时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情况等 10 2.期末考试 10-15 注:平时考核(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均以满分100分计。 2、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主要采用期末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成绩评分标准建议见表4。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根据出勤、平时作业、大作业、随堂小测验、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情况评定。成绩评分标准建议见表5。 表4 《基础工程C》课程平时成绩评分表 序号 考核内容 占比% 建议评分标准 90-100 75-90 60-75 <60 1 平时出勤 30 满勤 请假2次 缺勤1~2次 请假3~4次 缺勤3次 请假4次以上 缺勤3次以上 2 平时作业 40 按时全部完成,书写工整,答案正确 按时全部完成,书写工整,答案大部分正确 完成大部分作业,答案基本正确 不能按时完成,书写潦草,错误较多 3 课堂 讨论 30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认真听讲,较为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基本听讲,回答问题和讨论不积极 不会答题或总是做和课堂无关的事情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合意义说明如下:A、B分别表示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平均得分,其中,A=A1+A2+A3,B=B1+B2+B3+B4;A1为平时成绩中对应平时出勤的得分,A2为平时成绩中对应平时作业的得分,A3为平时成绩中对应课堂讨论的得分;B1为期末考试中对应课程目标1的得分,B2为期末考试中对应课程目标2的得分,B3为期末考试中对应课程目标3的得分,B4为期末考试中对应课程目标4的得分。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目标分值建议如下表5所示: 表5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目标分值建议 课程 目标 评价 内容 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 课程总 评成绩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目标 分值 30 40 30 10~15 70~85 10~15 100 学生 平均 得分 A1 A2 A3 B1 B2 B3 α1A+α2B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方法与具体说明如下表6所示: 表6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目标分值 学生平均得分 各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 课程 目标1 作业、课题测验 30 A1 α1A1/课程目标1分值(平时) +α2B1/课程目标1分值(期末) 期末考试 10~15 B1 课程 目标2 作业、课题测验 40 A2 α1A2/课程目标2分值(平时) +α2B2/课程目标2分值(期末) 期末考试 70~80 B2 课程 目标3 作业、课题测验 30 A3 α1A3/课程目标3分值(平时) +α2B3/课程目标3分值(期末) 期末考试 10~15 B3 课程 总体目标 总评成绩 100 α1A+α2B (α1A+α2B)/100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工程地质”、“土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后续毕业设计的基础。 八、推荐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1] 王晓谋主编.基础工程(第4版)[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主要参考书: [1] 赵明华主编.基础工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美)Joseph E. Bowles, 基础工程(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其他教学资源 [1]《基础工程B》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雨课堂、其他资源等。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熊琼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观后感:观看《超级工程:珠港澳大桥》,结合所学的土力学及基础工程,谈谈自己的想法。不限题材,不限内容,不字数300以上。
  • 熊琼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超级工程:珠港澳大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