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是本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培养学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保持了其基本框架,由流体输送、过滤、传热、蒸发、干燥、蒸馏、吸收、萃取等各种单元操作组成,以传递过程原理为主线,讨论食品工业中各单元操作的基本规律、典型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同时结合食品工业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食品工业中应用较广泛但化学工业应用相对少一些的单元操作,如浸取、蒸发、膜分离等,从而使课程在保持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更适合食品工业的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了传递和衡算的概念,这样的处理与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化工原理》教材的变化完全一致,体现了新世纪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果。 通过《化工原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的基础理论、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的设计与计算及主要设备的特点与选择,研究食品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①:掌握食品工程中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的基础理论、流体输送、粉碎、混合、沉降、过滤、蒸发、制冷、干燥、蒸馏、萃取及膜分离等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的设计与计算及主要设备的特点与选择,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2、3、4、5、6、7、8、9、10、11、12、13章节); 课程目标②:掌握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工程应用,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合理地选择单元操作及相应的设备,完成过程分析,努力使系统集成达到最优化(2、3、4、5、6、7、8、9、10、11、12、13章节); 课程目标③:能直接运用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的基础理论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的设计与计算及主要设备的特点与选择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2、3、4、5、6、7、8、9、10、11、12、13章节); 课程目标④:结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运用流体流动、传热与传质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过程和设备选型的专业知识对食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及优化(2、3、4、5、6、7、8、9、10、11、12、13章节)。 课程教材为: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的全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杨同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