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2015~2016年第一学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计通学院网络工程系 熊兵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教学对象】数媒15级 【层  次】四年制大一本科生  人数:约 105人 【教学总学时】 32学时 【前修课程】 无 【后修课程】多媒体技术 二、教学地位与作用及主要教学目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大学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产生的一门新课,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熟练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在已有的 Office 工具使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实用能力。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应用技能: 1) 计算机网络操作与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2) 关系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3) 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选用教材 【使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4版)》、《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4版)》 作者:蒋加伏、沈岳等.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选用依据】该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简称白皮书)的文件精神及相应教学大纲编写。根据白皮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与定位、组成与分工,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基础,表格处理基础,演示文稿制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及应用,信息安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入门教学的要求并进行了教学设计。本书侧重知识性、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而对操作性的内容采用案例的方式,在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中讲述,以便于在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 作者:冯博琴 吕军、朱丹军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1.本课程以计算机投影教学为主,配以适量的理论课堂教学,并以大量的上机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投影和理论教学为2/3,实验课为1/3(不含课外上机)。在讲授过程中,考虑到该课程注重动手、注重应用的特点,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制作合适课堂教学的CAI课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讲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对概念、原理的解释和描述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实际例子和图示加以对比说明,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之间、原理之间以及应用之间的联系。在上机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上机作业;及时找出学生上机时遇到的问题,并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2.网络辅助教学:由于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课,学生人数较多,为加强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充分利用网上教学互动平台。 3.教考分离,机考机改。自主开发了上机考系统,可实现自动成卷、机器阅卷。布置创新实践大作业,用来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特点 1. 课程特点:其特点是内容多、概念多、实践性强、应用面广。 2. 教学特点:由于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时宜采用“自主学习”、“精讲多练”、“详细讲授 ”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六、各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 【各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表示,难点用☆表示) (一)计算机系统基础(课堂教学2学时) {C}1. 计算机的分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C}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C}3. 硬件系统基础知识:微机系统总线结构图;微机系统五大组成部分及功能;(★)(☆)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C}4. 软件系统基础知识:指令、程序、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概念;汇编程序、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的功能。 5. 数据表示和运算:常用数值、字符、多媒体数据的表示及存储。 (二)操作系统基础(课堂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C}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常用的操作系统。 {C}2. Windows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C}3. 文件和文件的管理(★)(☆) (三)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课堂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C}1. 输入法的使用 {C}2. 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和保护(★) {C}3. 文档的排版,制作表格和插入对象(★)(☆) (四)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课堂教学4学时,实践教学3学时) 1. 电子表格的建立及基本操作(★) 2. 制作图表(★)(☆) 3. Excel 公式与函数应用(★)(☆) 4. 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 (五)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10(课堂教学1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 {C}1. {C}演示文稿的建立、编辑、美化和放映 {C}2. {C}打印、打包和网上发布演示文稿 (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3学时) {C}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 {C}2.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分类(★) {C}3. 数据通信的相关概念 {C}4.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每层的功能(★)(☆) {C}5. TCP/IP协议的定义和功能(★)(☆) {C}6. 局域网的特点、标准、代表性网络、组网技术、网卡的MAC地址、网络互联设备。 7. Internet基础知识(★) 8. IP地址的表示方法、组成、分类,子网的定义、子网掩码,域名分级结构(★)(☆) 9. Internet的四大基本服务(★) 10. 网络信息搜索 11. 信息安全概论 12.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13. 网络安全技术 14. 数字加密与数字签名 15. 防火墙技术 16. 职业道德及其相关法规 (七)多媒体技术基础(课堂教学2学时) 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 3.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4. 常用多媒体处理软件:PhotoShop和Flash操作 (八)数据库技术基础(课堂教学1学时) 1. 数据库基本知识: 2. 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3.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4. 关系代数运算、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5. 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 【难点及解决办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及采用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的演示等方式,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抽象的概念,采用动画技术,制作动画,形象的描述计算机工作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课程重点及难点内容。 课下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件在网上共享、开通网络答疑室、课外定期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内容,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及掌握。 七、教学进度 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2学时(含实验12学时),2学分。教学安排按照一学期11周进行,平均每周3学时。其中实验共安排6次,每次2学时,共12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总 学 时 其 中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 备注 讲课 实 验 上 机 其 他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4 2 2 第三章 10 4 6 第四章 6 3 3 第五章 2 1 1 第六章 3 3 第七章 2 2 第八章 1 1 总计 32 20 12 八、教学辅导与测试 关于答疑:每周二下午安排一次集中答疑,答疑地点云塘校区理科楼B-205西,其它时间网上答疑。 关于作业:每章根据情况布置课后习题或者电子作业,作业内容与形式及测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确定。作业成绩和实验占学期总成绩的40%。 关于测试 :本课程为考试(考查)课程,成绩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上课、上机与作业)占总成绩40% 2、闭卷机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九、教学意见反馈 1.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浏览下载相关教学资料: 2.学生可以直接将教学反馈意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任课教师的私人邮箱中:xiongbing.csust@qq.com 3.任课教师联系电话: QQ:362958830 移动电话:18773116229 2015年9月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