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动力学”课程目前是我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建立时,由我国著名海岸动力学家严恺教授主持开设了本课程。随着我国海岸和河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生产实践,将海岸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沿海水利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岸动力学学科。1980年12月由河海大学薛鸿超、顾家龙和任汝述教授编写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海岸动力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对海岸动力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被国内许多院校作为教材使用。1988年12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海岸动力学》第2版教材,河海大学顾家龙教授是编者之一,龚崇准教授是主审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结合中国特点质量较高的海岸动力学参考资料陆续编写出版并推广使用。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行业人才业务素质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由专才培养逐步向通才加适度专才培养过渡,河海大学严以新教授组织了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教学组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在1996年和1997年年会提出了“21世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初步意见”,确定了新时期《海岸动力学》课程设置模式框架,审定了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修订意见。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及同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修订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重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2000年,由吴宋仁教授主编、严以新教授主审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海岸动力学》(第3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002年,该教材获得交通部“九五”优秀教材奖,目前全国高校水利类专业海岸动力学课程全部采用这本教材。 海岸动力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海岸动力因素,包括波浪、近岸波浪流和海岸带潮波;第二部分为海岸泥沙运动及其岸淖演变,包括沙质海岸泥沙运动、淤泥质海岸泥沙运动和岸滩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