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电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他们知识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电类工程工作打下基础。 “电路”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它以电荷守恒公设和能量守恒公设及集中参数假设为课程的基本理论支柱。重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内容分为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两大模块,在两大模块中,又分为稳态电路分析和暂态电路分析两大类。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 电路理论A(上)主要讲授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电路的常用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等知识。 各章节学习目的与要求,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理解参考方向的意义。 2 掌握元件的VCR,学会功率计算。 3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主要内容 电路和电路模型、电路基本物理量的参考方向、电功率与能量、理想电路元件、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 1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 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难点 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 2 熟练掌握无源一端囗与有一端囗网络等效电路模型及其求法。 3 熟练掌握输入电阻的概念及其求法。 主要内容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概念。 教学重点 1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 输入电阻的计算。 教学难点 含受控源电路输入电阻的计算。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理解支路、网孔、回路、结点的概念。 2 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的适应范围和解题思路、步骤。 3 对于各种方法中特殊情况,特别是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处理方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主要内容 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教学重点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教学难点 1 当电路中含无伴电流源时回路电流法的应用 2 当电路中含无伴电压源时结点电压法的应用 3 电路中含受控源时回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的应用。 第四章 电路定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练掌握叠加定理的内容及解题思路与步骤。 2 深入了解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最适应范围。 3 熟练掌握与应用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主要内容 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教学重点 应用叠加定理、齐性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进行电路分析与计算。 教学难点 上述定理在含受控源电路中的应用。 第六章 储能元件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练掌握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 2 熟练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计算。 主要内容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 第七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练掌握求解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全响应的三要素法。 2 理解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的概念,并能熟练求得。 3 了解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能熟练求出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4 了解二阶电路的概念 主要内容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求解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全响应的三要素法,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教学重点 一阶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由换路定则确定初始条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三要素法;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教学难点 1 含多个动态元件电路的初始条件的确定 2 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第八、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熟练掌握求解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法。 2 理解阻抗、导纳的概念,能应用其运算。 3 熟练掌握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 4 理解功率因数的提高和串、并联谐振的特点、性质等。 主要内容 正弦量的三要素,两个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相量法的基本概念,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阻抗和导纳,阻抗(导纳)的串、并联,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功率因数提高,复杂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谐振电路的分析。 教学重点 1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电路元件VCR相量形式、电路定律(KCL、KVL)的相量形式、相量法。 2 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功率的计算、谐振电路分析与计算等。 教学难点 1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功率的计算。 2 灵活运用相量图辅助电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