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成本与管理会计》讲义 课程代码:D120202215 课程名称:成本与管理会计 英文名称: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课程性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必修 学分课时:4学分,64课时 主讲教师:喻晓宏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教学对象:三年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与评价、课堂讨论与网络互动为辅,完成各种作业、预习、复习与答疑。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由随堂测验、完成作业、参加讨论情况等构成。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笔试 其中:平时、网络提交作业及考勤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教 材:《成本管理会计》 崔国萍主编 机械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3版 课程简介 《成本与管理会计》是将会计与管理巧妙结合,为会计管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系统介绍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应用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与管理环境;成本分类与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编制;标准成本与差异分析;责任会计与业绩考核。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具备从事现代企业会计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管理会计的定义、职能和内容,熟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了解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了解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管理会计机构。 【主要内容】 1、管理会计的发展和演进 (1)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2)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3)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 2、管理会计的本质与特征 (1)基本目标 (2)方法的基本特征 (3)提供信息的时间特征 (4)提供信息的约束性 (5)信息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3、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信息质量 (1)企业目标和管理职能 (2)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3)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成本和效益原则 4、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和新发展 (1)信息经济学 (2)代理人理论 (3)作业成本管理 (4)综合记分卡 5、管理会计师职业和职业道德规范 (1)管理会计师的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2)其他国家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发展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应事先预习本章内容,着重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和信息质量要求。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二章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熟悉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步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 1、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1)成本信息的使用 (2)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 (3)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2、间接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成本(费用)中心与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 (2)间接制造费用的初次归集与分配 3、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 (1)服务部门成本的分配基础 (2)服务部门成本的分配方法 (3)服务部门成本分配例解 4、分批成本计算法 (1)分批成本计算的特点 (2)分批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流动 (3)制造费用的分配 (4)分批成本计算法在服务行业的应用 5、分步成本计算法 (1)分步成本计算法的特点 (2)分步成本计算法的成本流动 (3)分步成本计算法的一般程序 (4)期初在制品存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 (5)后续加工部门产品成本的计算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着重理解服务部门成本分配的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交互分配法的计算步骤,理解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步成本计算法的计算要求和步骤。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32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三章、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作业成本动因与作业成本法计算程序,熟悉作业成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掌握当代管理会计面临的崭新历史时代背景及与现代管理会计新体系创建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 1、作业成本计算 (1)作业成本计算产生的背景 (2)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内容 2、作业成本计算的程序及应用 (1)作业成本计算的例解 (2)作业成本计算在商业和服务业的应用 3、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 (1)作业管理 (2)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问题 (3)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内部环境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着重理解作业成本计算法中的成本动因概念以及成本的分配方法。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四章 成本性态和两种类型的损益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成本的主要类型,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的含义、特点、内容,进一步分类,降低途径、项目、相关范围,成本性态分析目的与方法;重点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含义、前提,尤其是变动成本法损益计算方法程序,变动成本法与吸收成本法在成本和收益确定上的区别以及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 【主要内容】 1、成本和成本性态 (1)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2)成本性态 (3)相关范围 2、混合成本分解和成本估计 (1)总成本函数模型 (2)混合成本的分解 (3)成本估计 3、两种类型的损益表 (1)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2)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3)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收益计算的影响 (4)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5)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着重理解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及特点,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之间的各种差异及对决策的影响。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五章 本量利关系的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理解盈亏平衡点及本量利分析的涵义,掌握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计算方法及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具体应用。了解有关因素的变动对盈亏平衡点及现实目标利润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本量利分析概述 (1)本量利分析的假定 (2)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3)边际贡献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2、盈亏平衡分析 (1)盈亏平衡点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单一产品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方法 (3)安全边际的含义 (4)本量利分析图 (5)多品种条件下的盈亏平衡点计算 3、本量利关系分析 (1)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和利润的影响 (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盈亏平衡点和利润的影响 4、本量利分析的应用 (1)保利分析 (2)利润敏感性分析 (3)经营杠杆的应用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着重理解边际贡献指标及盈亏平衡点的计算,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本量利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六章 经营决策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决策的意义、决策的分类、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掌握经营决策分析中应考虑的一些特定的成本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产品定价决策、接受定货的决策,零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产品生产的决策和开发新产品决策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 1、决策分析概述 (1)决策分析的意义 (2)决策分析的特点 (3)决策分析的程序 (4)决策分的分类 2、经营决策中的相关成本和相关收入 (1)相关成本概念 (2)相关收入概念 3、生产决策 (1)差量分析法 (2)边际贡献分析法 (3)本量利分析法 (4)各种决策方法应用案例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着重理解各种相关成本的含义,特别要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相关成本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8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七章 全面预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算体系的内容,编制程序;要求能重点掌握生产经营全面预算中一系列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 【主要内容】 1、计划和预算的一般问题 (1)预算的意义 (2)预算的类型 2、总预算编制内容和程序 (1)总预算的内容 (2)总预算编制的程序 3、总预算的编制案例 (1)生产企业的营业预算编制 4、弹性预算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总预算的编制内容和各项预算的编制方法。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八章 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标准成本的意义、定义、特点、作用及其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一般掌握标准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 【主要内容】 1、标准成本系统 (1)标准成本系统的内容 (2)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 (3)标准成本的类型 (4)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条件 (5)标准成本的制定 2、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1)成本差异的一般模式 (2)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3)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4)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5)差异调查和差异控制 3、标准成本系统下的成本流动 (1)直接材料的成本流动 (2)直接人工的成本流动 (3)制造费用的成本流动 (4)产品成本及产品销售成本的流动 4、成本差异的处理 (1)成本差异分配于有关帐户 (2)成本差异列入当期损益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着重理论标准成本的含义、作用和制定,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各种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第九章、分权管理和责任会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学生重点掌握责任会计的体系,划分责任中心的条件和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一般掌握内部价格转移问题和责任报告。 【主要内容】 1、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 (1)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 (2)经济责任制 2、责任会计概述 (1)责任会计制度 (2)建立责任会计的目的和原则 (3)责任会计的内容 3、责任中心 (1)责任中心的含义及其划分 (2)成本中心 (3)利润中心 (4)投资中心 4、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与报告 (1)责任预算 (2)成本中心业绩考评与业绩报告 (3)利润中心业绩考评与业绩报告 (4)投资中心业绩考评与业绩报告 5、内部转移价格 (1)内部转移价格的含义、作用 (2)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 (3)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 【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课堂讨论与互动为辅,着重理解责任会计体系、划分责任中心的条件和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学生应事先预习,并完成本章作业。 【教学时数】6课时 【课后练习】参见教材 参考书目及材料 1、《成本会计学》,于富生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管理会计学》,孙茂竹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成本管理会计》,王立彦、刘志远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成本与管理会计》,Charles. T. Horngren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课程通知 >>更多
  • 成本计算品种法 2014-09-19
  • 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014-09-13
  • 本量利分析案例 2013-11-14
  • 请打印综合性作业 2013-10-17
  • 欢迎大家提问 2013-09-23
  • 品种法案例 2013-09-23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