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 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专业班级 新闻 年级 16级 课程编号 0202000605 修课人数 31人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普通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课( √ ) ; 专业方向课( ) 授课方式 理论课 ( √ ) ;实践课 ( )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 )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是否采用双语 否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2学时;实践课0 学时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教材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 尹伯成 格致出版社,2013 参考书目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8版) 2.微观经济学(第1版) 3.经济学(第19版) 4.经济学(第1版) 5.经济学原理(第6版) 范里安 平狄克 萨缪尔森 斯蒂格利茨 曼昆 格致出版社,201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商务印书馆,201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授课时间 2017 年9月04日—2017年11月08日 每周4课时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课程的理论框架; 第二,掌握经济学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学产生的前提、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产生条件、定义、基本假设条件、研究方法。 (2)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中心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经济学的产生条件与研究方法。 (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经济学与经济社会(0.5)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第三节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0.5) 1.采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对宏观经济与微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实证和规范分析的理解)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经济学的产生条件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方法? 2.以课堂给定的案例,用实证和规范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3.本章课后练习题1、2 本章参考资料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2010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2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理论及其应用。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①需求与供给的含义、曲线、影响因素、函数、定律、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②均衡价格的含义及其形成、供求定理;③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分类、影响因素、与总收益的关系等;了解:需求的交叉弹性的含义及其计算与分类、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含义及其计算与影响因素、价格机制的含义与作用、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定义、需求弹性理论。 (2)使学生了解需求的交叉弹性、价格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理论。 (2)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理论。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需求(1) 第二节 供给(1) 第三节 均衡价格(1) 第四节 需求弹性(1) 1.着重需求的含义、曲线、影响因素、函数、 定律、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讲解, 在此基础上对比讲解供给的相关内容。 2.案例分析法。(价格机制与政策) 3.注重借用图形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 4.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需求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影响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因素是一样的吗? 2.目前校服价格政策采用的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这造成了什么样的现实结果? 3.本章课后练习题6-8 本章参考资料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2010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 解并掌握: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②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了解: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无差异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 (2)使学生了解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家庭预算线、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正常物品与低档物品及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正常物品与低档物品及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1)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2)   1.案例分析法。加深“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叫价值悖论? 2.根据课堂给定的案例,运用序数效用论的工具分析消费者均衡情况。 3.本章课后练习题1、2、5、9 本章参考资料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2010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4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 并掌握: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概念。 了解:厂商及其本质,生产函数;短期-长期成本的分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短期生产、长期生产函数,成本的含义与分析。 (2)使学生了解内短期-长期成本的分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产量与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及其相互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等产量曲、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生产理论(1.5) 第二节 成本理论(1.5) 1.通过代表性题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合理投入区域、成本曲线的理解。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 2.短期成本曲线SAC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特征,其成因是否一样?为什么? 3.本章课后练习题1、3、7 本章参考资料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2010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5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通过本章 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征及收益规律、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停止营业点与收支相抵点的决定及其意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了解: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与条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 (2)使学生了解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概念与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停止营业点、短期供给曲线;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1)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1) 1.通过代表性题型与案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各类市场的特征和均衡分析的掌握。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根据课堂给出的案例分析四大市场的特征? 2.请正确论述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3.本章课后练习题 4、11 本章参考资料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格致出版社,2010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6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核算问题。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 五个总量的概念;2-3部门经济的国民的收入构成与投资-储蓄恒等式。了解:五个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投资-储蓄恒等式。 (2)使学生了解五个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投资-储蓄恒等式。 (2)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构成与投资-储蓄恒等式。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1)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0.5)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 1.通过代表性题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的理解。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课堂中给出的选项哪些是应该记入GDP的,哪些是不应该记入的,为什么? 2. 投资-储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3.本章课后练习题6-8 本章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7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国民收入决定的假设条件、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含义;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的含义、计算公式、所需要的条件及其“双刃剑”的作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假设条件、投资乘数的含义、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含义、投资乘数的含义。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均衡产出(0.5) 第二节 消费理论(0.5)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0.5) 第四节 投资乘数(0.5) 1.通过代表性题型与案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国名收入决定及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掌握。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3.本章课后练习题15、16 本章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8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IS曲线的概念、推导及其移动;货币的需求原理;LM曲线的概念、推导及其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决定,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了解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决定,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2)使学生了解货币的供给、利率的决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决定,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2)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决定,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IS曲线(1)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1) 第三节 LM曲线(1) 第四节 IS-LM分析(1) 1.通过代表性题型与案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IS-LM分析的掌握。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是IS曲线?为什么IS曲线向下倾斜? 2.什么是LM曲线?为什么LM曲线向上倾斜? 3.本章课后练习题3-6 本章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经济学基础A》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课时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9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构成与工具、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运用。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财政政策的构成与工具、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运用。 (2)财政政策的构成与工具、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运用。 教学环节及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及注意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0.5) 第二节 财政政策(1) 第三节 货币政策(0.5) 1.通过代表性题型与案例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各类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与掌握。 2.注重借用图形教学。 3.主要采用教师讲授,辅之以习题讲解和课堂 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什么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2.中国建国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 3.本章课后练习题8-10 本章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教学后记: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