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

2022-2023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

专业类代码:0810

授课教师:陈常松

授课班级:土木工程(桥梁20203-4

          土木工程(隧道)20201-2

 

     

 

 

二零二二年八月

 

全课程教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结构力学

课程编号

0801000197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分

4.5

教学安排

总学时72。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 0学时,上机0学时,实训0学时

授课时间:第 2 周至第 13

周学时

6

相关课程与环节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后续课程有弹性力学、结构设计原理

二、授课对象

基本情况

专业

土木工程(桥梁

年级

18

班级

34

修读人数

77

土木工程(隧道)

66

12

授课对象分析

《结构力学》是土木类各专业及工程力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桥梁专业、结构工程专业来说,《结构力学》就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没有之一。这门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的理论计算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工程、桥梁电算等课程。

1、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

在前续课程《理论力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内容有:1)静力平衡条件求解静定结构支座反力;2)利用静力平衡条件求解桁架结构内力;3)虚功原理、刚体的虚位移原理。

在前续课程《材料力学》中已经学习内容有:1)截面法计算截面内力;2)作单跨梁、简单刚架的内力图,包括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3)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主要用卡氏第二定理,图乘法简单涉及;4)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约束反力。

前续课程学习的这些内容均是《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基础好的同学,学习《结构力学》会比较轻松。但是结力、材力在教学方法、侧重点方面还是不同的,比如:1)单跨梁内力图的作法,材力是先作剪力图,再由剪力图求积分作弯矩图,而结力是先作弯矩图,再由弯矩图求斜率求剪力图,方法不同。因为对于梁、刚架杆件结构来说,弯曲变形产生的位移远远大于剪切变形、轴向变形产生的位移,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作出剪力图;2)图乘法是结构力学的重点内容,不仅用于静定结构位移计算,同时也用于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也需要用到图乘法,在实际结构的位移计算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但图乘法在材力中只是简单求解(结构简单、荷载简单);3)力法也是结构力学的重点内容,是超静定结构求解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超静定结构计算的另一种方法位移法的基础,而材力只是用力法求解简单超静定结构的约束反力,课时比较少。

2、学生学习心态、观念

1学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同学们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同学稍微点拨就能明白,有的同学可能需要多次讲解才能明白。所以在结构力学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教学中要关注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在每一章节内容上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或有难度的练习题,也能照顾到少数成绩比较好的同学。

2学生学习心态:结构力学这门课的重要性同学们都清楚,因此上课积极性比较高,缺课现象很少,学习态度也比较好,尤其是桥梁、结构专业的同学,查找文献、综述文献的能力比较好。

3学生学习方法: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教材之外,能深入研究教材,并能阅读其它参考教材,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练习;有部分学生主要以教材为主,拓展部分练习题;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怎么看教材,一学期下来,教材基本是新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前续课程的学习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力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具有较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课程的学习,将继续深化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自主找寻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专业自信与专业认同感,强化创新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程简介与要求

《结构力学A》为土木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必修课。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求解方法。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工程结构的常见类型与受力变形特点,掌握机动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掌握静定结构影响线的画法与应用,了解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能有效运用结构力学知识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及优化设计,能有效利用结构力学理论知识,对工程中的复杂力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与课程关联度

1.熟悉工程结构组成规律,掌握常见工程结构的类型与受力变形特点。

2.工程知识

H

2.能够利用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等原理作各类结构的内力图,分析复杂工程中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

2.工程知识

3.问题分析

H

3.有效运用影响线等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及优化设计,能够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因素。

3.问题分析

H

4.有效利用《结构力学》在线课程资源自主学习,适应社会与行业的发展。

12.终身学习

M

课程总体

分析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支柱课程之一,又是一级注册结构师以及考研的必考课程,总体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解题技巧灵活,与实际结构联系紧密。

1、课程系统的逻辑性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前后关系密切,逻辑性强,前面的内容均是后续章节内容的基础,前面部分理解不到位,后面内容就无法理解和计算,总体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下:

2、课程分析计算的多样性

1)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可采用平衡条件求解,也可采用刚体的虚位移原理、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等多种方法;静定桁架结构的计算有结点法、截面法、结点法和截面法的联合应用、复杂桁架的通路法、代替杆法;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有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矩阵位移法、剪力分配法、迭代法等。

2)计算结构的多样性

无论是静定结构还是超静定结构,结构力学的计算涉及梁、刚架、桁架、拱、组合结构五种形式,而一个结构中可以包涵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受力形式。

结构的多样性、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结构的计算非常灵活,同一结构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哪一种方法计算最为简单、便捷就成为了结构计算的关键,这无形中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

3、课程解题的灵活性

随着结构分析的深入,计算方法逐渐增多,使得结构力学的解题的灵活性更加明显。比如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有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矩阵位移法等,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最为便捷,是计算时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每一中方法中还包含多种情况,如力法可以求解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有弹性支座的结构计算,但无论哪种情况均可选择多种不同形式的基本结构,但不同的基本结构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此外,每种方法在求解对称结构时,选择半边结构计算会大大简化计算过程。因此,结构力学的解题非常灵活,如果知识不能灵活应用,解题过程将会变得非常复杂。

4、课程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统一

传统结构力学是用传统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着重分析能力即定量手算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计算机的程序结构力学使经典结构力学产生质的飞跃,它使经典结构力学与工程实际结合更为紧密,使结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即把繁琐留给电脑,我们留下创造力。结构力学就是引领土木工程专业由理论到专业课的完美过渡

教学方法

基于《结构力学》课程逻辑性强、计算方法多样、计算灵活、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要求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多思、多练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牢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静定结构内力图的作法,以此为基础逐层展开;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以学习为中心,能力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不断拓展结构力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中的功能与作用。重点体现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互学,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进而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利用知识、内化和自主构建学科知识。

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方式,灵活运用模型教具、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达成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

1.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力学概念

授课过程中特别强调各种结构、各种计算方法的力学概念以及基本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讲授,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实际工程结构问题导入法

重要的知识点以实际工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参与思考,围绕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规律 主线,理解结构力学的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

3.启发式教学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研讨中自我发现问题;并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课堂讨论法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抛出合适的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相关结论,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思考。

5.归纳总结法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将知识点用心梳理,寻出脉络,使之条理化;要能左右联系,前后呼应,使之融会贯通,连缀称网。因此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寻脉结网,学会对每一种结构、每一种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一起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绘制思维导图,使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更好灵活的全面掌握知识体系。

6.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结构力学解题灵活多变,必须通过多练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堂练习主要对每种结构、每种方法的典型例题开展练习,理清解题思路,明确逻辑关系。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把别人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化他为己,让知识落地生根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1)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2)静定刚架的内力计算;(3)桁架结构的内力计算;(4)图乘法求静定结构的位移;(5)力法和位移法的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6)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内力;(7)静定结构影响线的绘制以及应用;(8)矩阵位移法计算结构内力。

难点:1)瞬变体系;(2)用叠加法作静定结构的弯矩图;(3)利用结点法和截面法的特殊情况计算静定桁架;(4)图乘法;(5)利用对称性计算超静定结构;(5)位移法;(6)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7)机动法作静定结构的影响线。

课程各教学环节内容与安排

知识单元

知识点

课内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测验

课外学习

1.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讲授、在线学习

课后拓展

2

2学时

1.2

荷载的分类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

1.4

支座和结点的类型

1.5

结构的分类

2.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

2.1

概述

4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9

10学时

2.2

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2.4

瞬变体系

2.5

机动分析示例

2.6

三刚片体系中虚铰在无穷远处的情况

2.7

几何构造与静定性的关系

3.静定梁与静定刚架

3.1

单跨静定梁

8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16

10学时

3.2

多跨静定梁

3.3

静定平面刚架

3.4

少求或不求反力绘制弯矩图4

3.5

静定结构的特性

4.静定拱

4.1

概述

2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4

4学时

4.2

三铰拱的计算

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

5.静定平面桁架

5.1

平面桁架的计算简图

4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8

6学时

5.2

结点法

5.3

截面法

5.4

结点法和截面法的联合应用

5.5

常用梁式桁架的比较

5.6

组合结构的计算

6.结构位移计算

6.1

概述

8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10

8学时

6.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6.3

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单位荷载法

6.4

静定结构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6.5

图乘法

6.6

静定结构温度变化时的位移计算

6.7

静定结构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6.8

线弹性结构的互等定理

7.力法

7.1

概述

12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14

10学时

7.2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7.3

力法的基本概念

7.4

力法的典型方程

7.5

力法的计算步骤和示例

7.6

对称性的利用

7.7

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7.8

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7.9

温度变化时超静定的计算

7.10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7.11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8.位移法

8.1

概述

8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6

10学时

8.2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8.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8.4

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和计算步骤

8.5

直接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8.6

对称性的利用

9. 力矩分配法

9.1

概述

4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4

4学时

9.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9.3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10.矩阵位移法

10.1

概述

8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4

8学时

10.2

单元刚度矩阵

10.3

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变换

10.4

结构的原始刚度矩阵

10.5

支承条件的引入

10.6

非结点荷载的处理

10.7

矩阵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和示例

10.8

几点补充说明

11.影响线及应用

11.1

概述

12

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练习法、在线学习

14

10学时

11.2

用静力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1.3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11.4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1.5

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1.6

桁架的影响线

11.7

利用影响线求量值

11.8

最不利荷载位置

11.9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1.10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11.11

超静定结构影响线作法概述

11.12

连续梁的均布活载最不利位置及内力包络图

注:课程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教学环节(知识单元、知识点等)等内容应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一致。课外学习可包括学时和内容要求。

 

四、考核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分值或占比

期末考试

课程教学内容

闭卷

60%

慕课学习

各章节内容

线上

5%

小测验

线上测试

线上测试

5%

作业

课后习题

提交作业

15%

随堂测试

对重难点内容开展,用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方式考核

随堂提交

5%

课堂、线上学习讨论

学生发言、发帖、讨论数据

线上讨论、课堂讨论、课堂展示

5%

文献查找、科研报告

文献搜集整理、科研报告撰写情况

提交小论文

5%

 

五、教学资源

推荐教材

李镰锟. 结构力学(上册)(第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参考材料

[1] 《结构力学》,龙驭球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1月第4版;

[2] 《结构力学》,朱慈勉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月;

[3] 《结构力学教程》,包世华等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月第1版;

[4] Structural Mechanics》,Ray HulsePalgrave MacMillan200010

[5] Structural Mechanics》,Bao Shihua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81

[6] 结构力学,杨茀康、李家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6版;

[7] 《结构力学》(第二版)于玲玲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5月第2版;

[8] 《结构力学习题集》,张永山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6月第1版;

[9] 《结构力学学习指导》,雷钟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月第2版;

[10] 《结构力学考研辅导及真题详解》,朱永甫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6

[11] 《工程结构》,金恩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月;

[12] 《工程结构纵横谈》,余安东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9月;

[13] 《工程结构体系创新》,[]亚斯明·萨拜娜·汗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7.

课程资源

1. 基本信息资源

    提供课程的教学视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教学日历、教案、课件、单元测试题等。

2. 网络教学平台

1)学银在线(超星学习通)http://www.xueyinonline.com/course/216608536

2)教务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http://pt.csust.edu.cn/meol/homepage/common/

3)中国大学慕课(结构力学)//www.icourse163.org/course(参考)

4)学习强国(结构力学慕课)//www.xuexi.cn/(参考)

3. 数字图书信息资源

1)图书馆现有藏书380.46万册,期刊2500多种,外文原版期刊200多种;

2)有满足现行工程建设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3)有用于课程教学的正版专业计算软件,同豪桥梁博士(V4.1.0高校版)

 

课程资源

4)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工具

mmexport1594625054737

课余教学

1.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根据当前学习情况,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利用慕课自主提前预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可通过平台监控学生学习情况;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d100900a5a39af034b62b31c4229a5c.png

学生学习情况详细监控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900386141626104cdc7e939c007022.png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64cd538b074ae88fd236cae8d7f8f3.png

2. 课后案例、思考题、课后拓展学习讨论,分小组开展课后学习讨论,并在平台讨论区分享讨论结果,通过教师引导得出有益结论,对于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课堂面授解决。

3. 相关文献阅读、查找,了解相关学术动态,关注学科前沿,学会利用学校数字资源平台查找相关文献。

    4. 利用计算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际结构中比较简单的结构如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刚架结构等,利用计算软件桥梁博士、Midas软件等建模开展分析计算,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4支座和结点的类型(重点)

1.2 荷载的分类                  1.5结构的分类

1.3结构的计算简图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结构力学课程的性质和讨论的内容了解杆件结构分类了解选取结构计算的原则;初步了解杆件结构怎样简化为计算简图了解结构力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杆件结构常见支座和结点的基本类型及其计算简图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结构力学课程的性质了解选取结构计算的原则;初步了解杆件结构怎样简化为计算简图掌握杆件结构常见支座和结点的基本类型及其计算简图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素质目标介绍典型的房屋和桥梁工程结构,包括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一些伟大建筑物特点, 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蒙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掌握杆件结构常见支座和结点的基本类型及其计算简图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难点将实际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混合式学习的策略

10分钟

当教育与技术相遇,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强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也随着改变。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三个工程

案例

10分钟

案例一:从无锡高架桥垮塌

事件;案例二山西饭店垮塌

事件;引出结构力学的任务。

案例3:我国古代的典型结构,赵州桥、应县木塔、都江堰等。融入思政元素:结构安全意识、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文化自信。

 

案例分析法

课堂讲授

8分钟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荷载的分类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讨论

10分钟

讨论题目】:1恒载和活载对结构的影响有何不同?2 固定铰支座其他画法,刚结点特性举例。

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知识点讲授

15分钟

结构的计算简图;支座和结点的类型

讲授法、思考互动、

练习法、

总结归纳法

课堂练习

7分钟

支座和结点判别(示例1)

练习法

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20分钟

课堂讨论:以工程案例简支梁桥的计算简图的取法分析计算简图抽象的过程。

思政元素:力学思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矛盾,省略次要矛盾。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课堂练习

8分钟

 判断图示各结构的类型(示例2)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拓展

2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请同学们查阅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桥梁工程结构,并说明它们的设计要点?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结构力学的重要成就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

思考题

1结构计算简图选取的意义?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互动良好。

备注

 

 


2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绪论

1.1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4瞬变体系

1.2 荷载的分类                  1.5机动分析示例

1.3结构的计算简图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机动分析的目的,掌握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自由度、刚片、约束、必须约束和多余约束的概念,掌握自由度的计算,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掌握瞬变体系和常变体系概念;熟练运用组成规则分析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掌握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自由度、刚片、约束、必须约束和多余约束的概念,掌握自由度的计算,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并能进行构造分析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机动分析对实际结构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同时引导同学们要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的重要性。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的概念;刚片、自由度、约束、必要约束、多余约束的概念;

2)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及计算方法;

3)几何不变体系的简单组成规则;

4)瞬变体系和常变体系判定;

5)运用三个规则对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难点:1)刚片、虚铰概念的理解;

2)规则的灵活运用;

3)瞬变体系;

4)灵活运用几何组成规则分析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展示课程内容的概念性、理论性内容,板书主要体现的是公式推导、计算过程、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前情回顾

10分钟

提出问题,引出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概念瞬变体系及计算自由度概念,不变体系有哪些基本组成规则

思考互动、设问法、

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20分钟

回顾几何不变体系、瞬变体系与常变体系的区别?计算自由度的计算、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总结: 任何已知为几何不变的部分均可视为刚片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30分钟

设置计算自由度1~2道题目检验计算自由度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情况;设置机动分析2-4题检验学生基本规则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0分钟

讨论题目】:几何组成分析基本思路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15分钟

思考题:试分析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试小结机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技巧

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结构力学的重要成就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24  4-6

思考题】:

1)何谓瞬变体系?为什么土木工程中要避免采用瞬变和接近瞬变的体系?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学生反馈:老师讲解能听懂但自己独立分析就有困难

改进措施:分析、综合各种类型题目,总结提炼出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题目的一般方法,并辅以例题具体说明, 使分析过程可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备注

 

 

 

 


3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三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

3.1 单跨静定梁

3.2多跨静定梁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截面法计算单跨静定梁内力方法;能够熟练绘制单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学会利用区段叠加法作M能准确判断多跨静定梁中的基本部分、附属部分;能熟练运用所学方法计算、作各种形式的多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归纳和总结,理解直梁内力图的形状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多跨静定梁的计算与单跨梁的计算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整体受力分析和局部受力分析,学会使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归纳和总结,理解多跨静定梁的受力特点;通过教学推演,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素质目标】:以课堂讨论、实践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能体会到在作结构的内力图时,一定不能靠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作内力图,一定要踏踏实实的用截面法求出杆端内力,才能作出内力图,必须是用静力平衡求出来的才能绘制出来,这就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强调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力学素养、勤于思考的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叠加法作弯矩图;

2)多跨静定梁的组成,层叠图的画法;

难点:1截面内力MFS正负号判断

2利用弯矩图作单跨静定梁的剪力图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梁的截面?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叠加法原理的应用;回顾多跨静定梁的组成特点和受力特点。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通过算例学习讨论叠加原理做M图;总结多跨静定梁内力图作法。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荷载与内力的微分关系

讨论题目2】:两个弯矩图如何叠加?是图形的拼合吗?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1作图示结构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2作图示多跨静梁的弯矩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查阅建筑、桥梁结构相关资料,实际结构中哪些结构可简化为简支梁、

伸臂梁、悬臂梁进行计算?内力分别有什么特点?

2、多跨静定梁的计算与单跨静定梁的计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49  3-43-53-11

思考题】:

1)用截面法计算截面内力时,如何保证隔离体的受力图正确?

2叠加原理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3如何利用弯矩图判断剪力的正负?

4)区段叠加法作弯矩图是弯矩图面积的叠加吗?为什么?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学习效果:整体很好,学生学习积极,绝大多数听课认真;

学生反馈:听得懂,但做题不大会;

反思:1)思政点引入,区段叠加法的基本原理时叠加原理,也就是把每一种简单荷载作用下的M计算出,再进行叠加(代数和)。那么我们平时学习也时一样的,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好,比如及时完成作业、不迟到早退、上课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积极、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这些都做好了,累计起来成绩自然就好了,各方面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2)多跨静定梁层叠图,解释基本部分与附属部分的几何组成规律。

 

备注

 

 

 

 

 


4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3.3 静定平面刚架

3.4少求或不求反力绘制弯矩图

3.5静定结构的特性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静定平面刚架的受力特点熟练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判断各种形式的刚架,特别是主从形式的刚架,正确区分主从刚架的基本部分、附属部分;能熟练运用截面法计算、作各种形式的刚架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翻转课堂、随堂测试等活动,利用对比法,观察静定刚架与静定梁的区别,理解刚架的受力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计算与梁的计算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整体受力分析和局部受力分析,学会使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理解静定平面刚架的计算顺序;通过归纳和总结,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计算方法、步骤,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步骤;通过习题练习,能熟练运用截面法计算截面内力,并会使用叠加原理作各杆的弯矩图。

   素质目标】:通过线上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在作结构的内力图时,一定不能靠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作内力图,一定要踏踏实实的用截面法求出杆端内力,才能作出内力图,必须是用静力平衡求出来的才能绘制出来,这就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温故知新,将机动分析与刚架内力分析结合,理论结合实际,学会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刚架结构内力表示方法;

2)作刚架结构内力图的步骤。

难点:1刚架中斜杆内力图的作法

2利用弯矩图作静定平面刚架的剪力图;

3平衡力系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提出问题,对比梁桥和连续刚构桥特点,引导同学们思考?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连续刚构桥优缺点,梁柱协同工作)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单跨静定梁和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方法,受力特点。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检验学生基本概念学习情况;对典型例题和易错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总结平面刚架内力计算方法。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刚架的几何组成规律与内力计算方法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实践2道典型刚架内力分析题目。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绘制结构的变形曲线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7分钟

2作图示刚架内力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快速判断弯矩图的对错、选择题测试静定结构的特性和平衡力系影响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所在框架结构教学楼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的简化计算简图?

2. 理论联系实际,结构模型设计制作时为何要加强节点

3. 请同学们查阅结构相关资料,设计施工时教学楼梁和柱子是如何连接的?实际结构中杆件与杆件之间有哪些连接方式?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51  3-133-14

思考题】:

1.刚架结构相对梁结构有何优点(工程使用、受力与变形方面)?

2.如何快速判断刚架结构弯矩的正负或者受拉侧?

3.怎样根据弯矩图作刚架的剪力图?又进而作出轴力图?

4.如何理解与实现刚结点变形前后夹角不变?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需提示机动分析在多跨静定梁和多跨或多层刚架内力分析中的应用,找出对应内力分析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

 

 

 

 

 

 

 

备注

 

 

 


5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四章 静定拱

4.1 概述    42 三铰拱的计算   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

第五章 静定平面桁架

5.1 平面桁架计算简图  5.2结点法 5.3  截面法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拱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能对三铰拱结构的内力进行分析,并基于此熟悉拱结构的受力特点,并了解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

熟悉理想静定桁架的基本假设与受力特点以及刚架结构的受力区别、桁架各部分的名称及桁架的基本类型; 掌握结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其计算结构杆的内力,并 熟练判断内力零杆,掌握截面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其计算结构杆的内力,并能正确灵活地采用截面法求解架各杆轴力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对三铰拱结构的截面内力和合理拱轴线进行分析和计算。在第五章的学习中,学生熟练掌握结点法和截面法基于运用原理,并能熟练掌握桁架的内力计算。

素质目标] 通过我国典型古代典型桥梁如赵州桥等,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通过滇越铁路上的人字桥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桁架结构的美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三铰拱的内力分析和合理拱轴线;结点法和截面法计算桁架结构的内力

难点:截面法隔离体的选取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8分钟

结合典型拱桥和桁架桥梁等结构,引入拱结构和桁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

思考互动、设问法、

实际结构

知识点讲授

37分钟

通过2-3计算实例,让学生着重掌握三铰拱的内力合理拱轴线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重点掌握结点法和截面法计算桁架结构内力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讲授法、启发法

课堂讨论

12分钟

1 人字桥作为桁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传力路径;

2 赵州桥的受力特点以及实际运用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15分钟

结点法和截面法桁架结构内力分析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随堂测

15分钟

通过学习通发布2-3道习题

测验桁架零杆的判断、结点法和截面法内力计算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3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请同学们上网查阅国内代表性桁架结构及相关传力路径和受力特点

2. 自行尝试设计简单桁架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P66 4-1,4-3  P84  5-3

拱结构中为何多使用无铰拱,无铰拱的受力又该如何计算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如何拓展学生对实际拱结构的认知,并了解受力特点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三维桁架分析中。

备注

 

6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五章 静定平面桁架

  5- 4结点法和截面法的联合应用,5-5 常用桁架的比较  5-6 组合结构的计算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在掌握结点法和截面法基本分析思路和原理的基础上,能熟练联合运用结点法和截面法对较复杂桁架结构特定杆件进行内力分析和计算,并熟练掌握静定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思路和方法。并了解各式桁架受力特点及各杆轴力的变化规律,并明白其各自优缺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掌握较为复杂桁架如联合桁架等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掌握截面法的本质是隔离体平衡的基本思想,并能将结点法和截面法运用到组合结构的计算中,掌握其分析规律和技巧。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结点法和截面法,并能在实际工程的支架结构分析中进行运用。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结点法和截面法的组合运用

2)桁架结构特定杆件内力分析

3)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

难点:1)截面法隔离体的合适选定

2)不同形式桁架的受力特点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展示课程内容的概念性、理论性内容,板书主要体现的是公式推导、计算过程、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前情回顾

5 分钟

提出问题,复杂桁架中单一结点法或者截面不方便分析的情况

思考互动、设问法、

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简要回顾结点法和截面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思路。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1-2道题目检验学生对结点法和截面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学习通发布题目

知识点讲授

40分钟

通过2-3计算实例,让学生着重掌握结点法和截面法联合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通过组合结构的实际算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和受力特点。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12分钟

通过两道联系体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结点法和截面的联合运用以及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8分钟

着重就各种形式桁架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 走访学校老建筑,看看学校那里有组合结构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93  5-5  5-7  5-10   5-16   5-18  5-19

思考题】:

1怎样识别组合结构中的链杆和受弯杆,组合结构和桁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有什么区别?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学生反馈:组合结构的内力老师讲解能听懂但自己独立分析就有困难,截面法的隔离体选取不会选择

改进措施:进一步从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寻找校园的桁架结构和组合结构,现场分析受力特点。

 

备注

 

 


7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六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6.3 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

6.4 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6.5静定结构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利用变形体的虚功原理建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的过程;理解力状态的设置方式,掌握单位荷载的虚设方法理解荷载单独作用下结构位移计算的原理;掌握荷载作用下结构位移计算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学生应能理解位移计算在实际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理解虚功的概念,掌握内力的虚功和外力的虚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归纳和总结,掌握虚功原理的两种形式的应用,理解变形体的虚功原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素质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力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通过理解结构力学与材料力学之间的联系,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力学素养、勤于思考的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虚力状态的假设

2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广义位移的单位虚拟力的设置;

2)积分法中内力方程的建立及积分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变形体的虚功原理计算结构的位移?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桁架结构、组合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位移的概念、位移与变形的区别、位移计算的基本原理、虚功的概念等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变形体的虚功原理推导过程

讨论题目2】: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推导过程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公式来源?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2道典型题目应用公式法求位移。(桁架、刚架)总结刚架位移计算公式只考虑弯曲变形。明确桁架结构位移计算与刚架结构位移计算区别。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实际结构的位移是如何测试的应该应用哪些仪器设备采集结构的位移?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121 6-16-26-4

思考题】:

1)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中为什么要设成单位力,设成数值为2的力可不可以,如何处理?

2)一般工程结构中为什么很多情况下的位移计算可只考虑弯曲变形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这样考虑?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8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6.6图乘法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准确理解图乘法的适用条件;总结图乘法计算位移的步骤;掌握复杂图形图乘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探究图乘法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的原理,学生应能感受和体会数学和力学相结合的奇妙结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灵活应用图乘法公式计算静定结构由于荷载作用下引起的位移,探索计算位移的图乘法与公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表达沟通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和总结图乘法的计算步骤和图乘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图乘的方法,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图乘法在计算实际结构位移中的应用价值。以我过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标准最高的港珠澳大桥为引,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同学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桥梁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引导同学们要了解自己专业的科技前沿,掌握科技动向。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

2)简单图形的面积和形心位置。

难点:1)图乘时应注意事项,哪个图形取面积哪个图形取竖标;图乘正负号确定;

      2)比较复杂的弯矩图如何进行图乘。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方便的计算结构的位移?思政教育(港珠澳大桥)民族精神、文化自信。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变形体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积分法)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图乘法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复杂图形如何方便进行图乘运算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3道典型题目应用图乘法求位移。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绘制结构的变形曲线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7分钟

通过1道典型算例绘制结构的变形曲线。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图乘法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思政教育(工匠精神)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如下图标准二次抛物线,请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求出其面积和形心位置?
  2. 请同学们计算图示截面的面积(A)和惯性矩(I)?

  1. 请同学们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港珠澳大桥的整体布局、设计理念、设计特点、设计参数、文化特色,了解我国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技术成就。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122 6-76-86-11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学习图乘法,工程实践中图乘法还有用吗?

2)图乘法的应用条件及注意点?变截面杆及曲杆能否应用图乘法?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小组讨论时,提前将全班同学分成6人一组,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备注

 

 


第9次课堂面授教案

知识单元名称

6.6静定结构温度变化时的位移计算

6.7静定结构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

6.8线弹性结构的互等定理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温度变化沿截面的分布规律,理解温度变化时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的方法;准确理解支座移动时静定结构的位移特点,掌握静定结构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理解线弹性结构的互等定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探究温度变化时位移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温度变化时结构位移的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灵活应用虚功原理计算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探索荷载、温度变化、支座移动计算位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表达沟通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和总结位移计算的步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两种情况下的位移计算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图乘法在计算实际结构位移中的应用价值。以我过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标准最高的港珠澳大桥为引,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同学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桥梁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引导同学们要了解自己专业的科技前沿,掌握科技动向。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温度变化时位移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2支座移动时计算结构的位移;

3功的互等定理

难点:1温度变化计算位移时,正负号的确定

2支座移动计算位移时做虚功的支座反力的计算;

3)反力互等定理、反力位移互等定理。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展示课程内容的概念性、理论性内容,板书主要体现的是公式推导、计算过程、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温度变化、支座移动引起结构的位移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位移的区别?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图乘法:设置题目选择题、判断题绘图图乘法内容。

学习通选人

线上学习情况检测

12分钟

温度变化和支座移动时基本概念掌握情况检测,设置2-3个题目。

学习通测试

课堂讨论

10分钟

讨论题目】:1温度、内力、位移、内力图面积的正负号问题2公式计算中的积分号是如何去掉的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15分钟

1求图示结构的位移。

2求图示结构的位移。

3求图示结构的位移。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讨论

15分钟

讨论题目】:1实际结构当中,支座移动时静定结构位移的特点2公式计算中的各个参数的含义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10分钟

4求图示结构的位移。

5求图示结构的位移。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知识点讲授

20分钟

§6-9  互等定理

 

讲授法、设疑启发法、

课堂测试

5分钟

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情况

学习通课堂测试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思政教育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请同学们查阅《桥规》,了解温度变化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

2.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规范,了解结构设计时支座移动是如何考虑的

3.实际工程结构温度改变和支座沉陷的不利影响与防治措施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线上慕课作业

思考题】:

1在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计算公式中,如何去顶各项的正负号

2互等定理为何只适用于线弹性结构

3)反力位移互等能否适用于非弹性的静定结构?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10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7.3 力法的基本概念

7.4力法的典型方程

课次

10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学会选择超静定结构的基本体系,明确力法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能熟练应用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环节,探索超静定结构的解题方法,探究利用解除约束法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式;理解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学会灵活应用解除约束法确定超静定次数,探索超静定结构的计算与静定结构之间内在联系;通过学习,能准确区分必要约束和多余约束;熟练掌握约束的种类,能采用解除约束法判断多余约束个数,和多余约束类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算例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法在计算实际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实际结构中超静定结构占多数,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将为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力法的基本原理;

2)力法典型方程建立的原理

难点:1)力法方程的物理意义;

2)力法的基本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以超静定结构多余约束的约束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求解超静定结构。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静定结构位移计算方法,特别是图乘法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超静定次数的判断;设置2-3道题目检验应用力法原理建立力法方程。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力法典型方程的推导?

讨论题目2】:力法典型方程中系数和自由项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2道典型题目理由力法典型方程计算多余力。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工程中为什么多应用超静定结构?与静定结构对比,超静定结构的优点有哪些?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布置4道概念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及2道计算题

思考题】:

1)为什么主系数恒大于零,而副系数和自由项可正、可负、可为零?

2)典型方程的右端是否一定为零?在什么情况下不为零?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11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7.5力法的计算示例与步骤

课次

11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学会选择超静定结构的基本体系,明确力法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能熟练应用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环节,探索超静定结构的解题方法,探究利用解除约束法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式;理解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学会灵活应用解除约束法确定超静定次数,探索超静定结构的计算与静定结构之间内在联系;通过学习,能准确区分必要约束和多余约束;熟练掌握约束的种类,能采用解除约束法判断多余约束个数,和多余约束类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算例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法在计算实际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实际结构中超静定结构占多数,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将为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力法基本结构

2)力法的计算步骤;

难点:1)力法的基本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互动题设置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如何应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力法原理、力法典型方程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如何解除约束使超静定结构变成一静定结构;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力法的基本体系如何选择?

讨论题目2】:应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改变EI的数值,改变各杆EI的相对比值,结果会如何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3道典型题目应用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桁架、组合结构。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试比较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桁架、组合结构及排架的异同?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布置4道计算题

思考题】:

1)超静定结构与对应的基本结构变形协调:难道只要在多余约束处变形相同就可以保证二者的变形一致了吗?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12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7.6对称性的利用

7.11 用弹性中心法计算无铰拱

课次

12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掌握对称结构半边结构的取法;准确理解对称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对称性进行简化计算的方法。掌握弹性中心法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学习等方法,探究利用结构对称性进行简化计算的原理、方法,理解对称性的概念,掌握弹性中心法基本原理并能用于计算无铰拱;学会为对称结构取半边结构,探索半边结构与原结构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算例学习、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学会用对不对称的荷载进行荷载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对称结构的半边结构截取的过程、原理,归纳总结各种刚架半边结构的取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称结构在实际结构中非常常见,比如港珠澳大桥的四座通航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均为对称结构,港珠澳大桥是创造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外国媒体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拱桥在中国桥梁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00年前建造的河北赵州桥至今还屹立在祖国大地。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与20199月投入使用,将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空港,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港珠澳大桥奇迹背后,是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此激发同学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民族精神。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对称性的概念(结构、荷载);

2)利用结构对称性简化计算的方法和结论;

3)超静定对称结构的半边结构取法。

4)弹性中心法基本原理

难点:1)对称结构在正对称和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2)偶数跨超静定对称结构的半边结构取法。

3)弹性中心如何确定。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互动题设置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实例,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实际结构大多都是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有哪些优点?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力法的计算过程,特别是系数、自由项计算和内力图的叠加。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应用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奇数跨刚架半边结构取法?偶数跨刚架半边结构如何取?

讨论题目2】:弹性中心如何确定?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3道典型题目应用半刚架法求解奇数跨和偶数跨对称结构受对称或反对称荷载作用时,结构的内力计算,应用弹性中心法计算无铰拱。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查阅相关工程结构相关资料,为什么工程上的很多结构尽量设计成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有哪些优点?
  2.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造过程,了解大桥的整体布局、设计理念、设计特点、设计参数、文化特色,了解我国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技术难题,以及攻克难题的过程。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布置4道计算题

思考题】:

1)为什么工程上的很多结构尽量设计成对称结构?

2)何谓正对称和反对称的力和位移?这样利用对称性简化力法计算?

3)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弹性中心?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13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7.7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7.8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课次

13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掌握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和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环节,探索超静定结构位移的解题方法;能运用平衡条件和位移条件校核结构最后内力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算例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法在计算实际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实际结构中超静定结构占多数,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将为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教学环节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原理

2运用平衡条件和位移条件校核结构最后内力图

难点:1如何选取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和位移计算的基本结构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我国桥梁结构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如何应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力法和静定结构内力校核等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如何只需要应用一次力法就可计算出超静定结构位移?

讨论题目2】:结构最后内力图校核的平衡条件和位移条件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2道典型题目讲授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和最后内力图的校核方法。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桥梁悬臂现浇施工(挂篮施工)中,结构的线形如何控制?如何确保大桥合拢时线形满足设计要求?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布置4道概念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和2道计算题

思考题】:

1)超静定结构和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如何确定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是否正确?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备注

 

 


14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第八章  位移法

8.1 概述

8.2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位移法与力法的基本区别与联系;掌握位移法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掌握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掌握杆端力、杆端位移等符号的有关规定;明确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记住常用形常数和载常数,并能正确画出相应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动手练习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以两端为固定端的单跨超静定梁为例,能推导出其它约束的单跨超静定梁的转角位移方程;并使学生学会用形常数和载常数正确画出相应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知位移法是建立在力法的基础之上的。以三种形式的单跨超静定梁内力图的绘制练习,来加强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强调,由于内力符号的方向识别错误,会直接导致形常数和载常数下的内力图错误。同时告诫学生,不能画反弯矩图。如若画反,则配筋就会配反,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绝对不允许由于这种低级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以此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位移法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

难点:1)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

       2)熟记常用形常数和载常数,并能正确画出相应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展示课程内容的概念性、理论性原理、结构中对杆件的分析处理方法、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板书主要体现的是正确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位移法解题基本思路?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位移法的基本概念、位移法与力法的区别、杆端力、杆端位移的有关规定、三类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杆端力、杆端位移等符号的有关规定、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等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两端固定的单跨超静定梁的转角位移方程推导过程

讨论题目2】:当两端为固定端的单跨梁变换为一端固定一端铰支时,怎么处理杆端内力?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一端固定一端滑动的单跨超静定梁的转角位移方程推导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如何由表中杆端弯矩和载荷情况求解杆端剪力,绘制剪力图

2.如何由表中杆端弯矩和形常数情况求解杆端剪力,绘制剪力图?并形成相应的公式?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思考题】:

1.位移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怎么处理结构中的杆件?

2.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与超静定次数有关吗?

3.力法与位移法在原理和步骤上有什么异同?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

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开展良好。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表8-1的内力图,避免了容易将弯矩图、剪力图方向绘制反了的错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学生能轻松正确地拆分处理结构中的杆件

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互动良好。

2. 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对表8-1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及时把握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

备注

 

 

 

 

 

 

 

 

 

 

 

 

 

 

 

 

 

 

 

 

 

 

 

 

15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8.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

8.4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和计算步骤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判定;掌握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明确附加刚臂与附加链杆的作用效应,理解附加刚臂与附加链杆的意义与含义明确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含义;掌握方程中每一项系数的计算;掌握位移法的解题步骤、方法与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超静定结构位移法的结点转角、独立结点线位移的概念;能正确选取位移法在一般条件下与特殊条件下的基本未知量;能正确选取位移法的基本结构;根据平衡条件,使学生明确、理解并掌握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能熟练绘制单位位移作用下的弯矩图;能熟练绘制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并与力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用位移法作求解时,一定要学会将结构中的杆件拆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单跨超静定梁,根据形常数、载常数绘制弯矩图。此时注意,刚节点处力矩不一定会平衡,因为已经拆成独立的单跨超静定梁了,不能再依靠自己之前的知识点:刚节点处力矩平衡的结论,想当然地绘制弯矩图。要不断丰富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并进行理解消化,这样才能养成求真务实的踏实作风。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独立结点线位移的正确选取;

      2位移法基本结构的确定

      3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建立;4)方程中系数与自由项的含义以及如何求解;

难点:1特殊情况下独立结点线位移的正确选取

      2当基本未知量有独立结点线位移时,附加链杆的约束力的求解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出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与力法基本未知量的确定有无联系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三类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基本结构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1. 独立线位移数如何确定?2. 位移法基本结构如何确定?

引导、启发、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2-3道典型题目确定位移法基本结构。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位移法典型方程如何建立

引导、启发、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7分钟

通过1道典型算例掌握位移法的解题步骤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设置1-2道题目检验本次课位移法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比较力法基本结构与位移法的基本结构的区别;

2   探究位移法解题时能否可以采取与力法相同的思路、步骤?

3   在什么情况下求内力时可采用刚度的相对值?求节点位移时能否采用刚度的相对值?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 P2098-1a)、(b)、(d)、(f

              P210  8-28-48-6

思考题】:

1位移法的基本结构是静定还是超静定?

2位移法与力法在原理和步骤上有何异同?二者从基本未知量、基本结构、基本体系、典型方程的意义、每一系数和自由项的含义和求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比较合适,便于学生理解的环节较多,课堂互动良好。

2. 细节注意位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基本未知量的选取容易弄错,特别是刚性连接与组合结点处,未知量的判定较难。需要同学们认真探讨,避免出错

3. 小组讨论时,提前将全班同学分成6人一组,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备注

 

 

 

 

 

 

 

 

 

 

 

 

 

  16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8-5 直接由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8-6 对称性的利用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不通过基本结构,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的方法;掌握同时考虑几种因素(形常数、载常数)作用下杆端弯矩的叠加方法;掌握直接建立平衡方程的解题步骤;掌握对称结构在正、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内力图的对称特性;掌握对称结构在正、反对称荷载下半结构的选取;掌握利用位移法求解对称结构的内力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能不通过基本结构,能正确运用形常数、载常数,写出杆端弯矩和杆端剪力(含位移未知量),借助于结点处力矩平衡、杆件结构力的平衡来建立方程,从而进行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的求解。能利用位移法求解对称结构的内力

   素质目标】:工程中的对称结构普遍存在,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力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便于学生更能端正学习态度,使之更加喜爱力学,解决工程实际中结构的力学问题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2)杆端内力在形常数、载常数作用下的叠加;

3)对称结构的特点及半结构的选取;

4)位移法解决对称结构的力学计算。

难点:1对称结构半结构的选取

2直接利用平衡条件求解;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结构的平衡、结点的受力平衡、杆件的受力平衡的平衡问题,及所采取的平衡方程,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直接采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计算结构的位移?

思考互动、设问法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和计算步骤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对称性的结论、对称结构及其半结构图等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1.有结点转角位移产生时,研究对象及所采用的平衡方程是什么?

2.有独立结点线位移产生时,研究对象及所采用的平衡方程是什么?

引导、启发、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1道典型题目掌握直接利用平衡条件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的方法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结构对称荷载不对称时,可否有办法采取对称荷载?如何选取荷载成为对称荷载?

引导、启发、互动、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7分钟

通过1道典型算例掌握位移法对称结构的M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7分钟

设置1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内容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3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有弹簧支承时的对称结构在正承受对称荷载时,位移法如何计算结构内力绘制弯矩图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2118-10

思考题】:

1.对称结构什么情况下采用力法计算简单?什么情况下采用位移法计算简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求内力时采用刚度的相对值?求结点位移时能否采用刚度的相对值?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互动良好。

2. 学生反馈位移法中,直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求解,比绘制……MP图时简单,不容易出错。

3. 需要改进之处:要求学生对内力、位移的符合规定要熟记于心,并多做练习,以绘制表8-1的内力图为对象,多加训练,做到准确绘制弯矩图、剪力图。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让同学们参与讨论。

备注

 

 


17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六章 渐进法

9.2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应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能力目标】: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深刻理解力矩分配法的精髓;通过推导和归纳总结,得到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的解题步骤,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力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2)力矩分配法计算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在荷载作用的内力。

难点:力矩分配法结合对称性运用计算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的内力。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前情回顾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出多结点问题怎么用力矩分配法的求解骤

思考互动、设问法、

实际结构

知识点讲授

5分钟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的解题步骤

讲授法、设疑启发法、

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20分钟

1试作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课堂讨论

5分钟

【讨论题目】:

如何确定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时的计算轮次?

引导、启发、互动、

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25分钟

2试作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课堂讨论

5分钟

【讨论题目】:

力矩分配法计算,何时可以同时方式多个结点?

引导、启发、互动、

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

25分钟

3作图示对称刚架的弯矩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拓展

2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力矩分配法只适合于无结点线位移的结构,当这类结构发生已知的支座线位移时,能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233  9-39-69-7

思考题】:

1)为什么力矩分配法的计算过程是收敛的?

2)如何判断结算结果达到精度要求?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力矩分配法的优点及其结点不平衡力矩变号。

对比位移法,求解结点荷载刚架内力图。

 

 

 

 

备注

 

 

 


18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11-3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11-4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理解机动法原理;掌握机动法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能力目标】:通过推导和证明,理解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的绘制依据;通过归纳总结,得出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的绘制步骤;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掌握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作法。回顾刚体虚位移原理;通过推导和证明,理解机动法原理;通过对比和归纳,得到机动法作影响线的步骤,掌握机动法做影响线。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力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热情;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2)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难点1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2)机动法运用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什么是间接荷载?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知识点讲授

20分钟

11-3 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一、 F=1作用在结点上 直接作用在主梁上

二、F=1作用在两个结点之间,影响线为直线

三、间接荷载下影响线的作法

讲授法、设疑启发法、总结归纳法

课堂练习

20分钟

1.作主梁FRBMKFSKFSAFSA的影响线。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回顾

3分钟

刚体虚位移原理

思考互动、设问法

知识点讲授

15分钟

机动法原理

机动法绘制影响线步骤

讲授法、设疑启发法

课堂讨论

5分钟

【讨论题目】:

机动法中   代表什么意义?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知识点讲授

20分钟

机动法作简支梁影响线

讲授法、设疑启发法、

总结归纳法

总结、拓展

4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剪力影响线在横梁处有突变,怎么确定竖标值?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  P326 11-911-5

思考题】:

11.绘制静定梁弯矩影响线,若左直线竖标为零时,怎么确定右直线的竖标?

2. 绘制静定梁剪力影响线,若左直线竖标为零时,怎么确定右直线?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学生对于机动法作影响线时,如何判断体系的运动情况辨别不清,结合前面章节机动分析理论加强理解。

 

 

 

 

 

备注

 


19次课堂面授教案

授课内容

第十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10.5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0.6 桁架的影响线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掌握静力法作桁架影响线。

能力目标】:通过推导和证明,理解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的绘制依据;通过归纳总结,得出间接荷载作用下影响线的绘制步骤;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掌握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作法。通过例题讲解和学习讨论,掌握静力法作桁架影响线。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结构力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结合实际工程,加深理解,更好的学以致用。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机动法作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2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2桁架的影响线

难点1)机动法作影响线

2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结合工程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多跨静定梁及桁梁桥的活载效应?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各种多跨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7分钟

回顾利用机动法作影响线的方法和步骤、间接荷载作影响线的原理和步骤。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用机动法作多跨静定梁影响线的步骤、桁梁杆件内力影响线的作图方法、上弦杆和下弦杆加载时影响线的区别等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30分钟

讨论题目1】:机动法如何用于多跨静定梁影响线

讨论题目2】:桁梁杆件内力影响线与支反力影响线之间如何联系上弦杆加载与下弦杆加载时影响线有何异同?其原因何在?

 

小组合作探究、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2道典型题目应用作多跨静定梁和桁梁的影响线。总结机动法作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的步骤、桁梁内力影响线的作图方法。明确桁架影响线上弦杆加载和正统杆加载对影响线的区别。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

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学习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课后拓展

1. 结合实际,掌握桁架影响线上弦承载和下弦承载。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P326 11-911-5

思考题】:

1   何谓间接荷载,桁架影响线中是否也存在?

2   桁架影响线,在什么情况下上弦承载和下弦承载两种方式的影响线相同?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机动法的基本原理虚位移原理要讲透讲清楚,否则学生在应用时总是存在障碍。适当多举例说明。

备注

 

 


20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10.9 最不利荷载位置的确定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从而求解某量值的极值。

能力目标】: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临界位置判别式,掌握用试算的方法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求解某量值的极大(极小)值,感受和体会数学和力学相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和力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最不利荷载位置在实际结构设计当中的应用价值。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三角形影响线临界位置判别式;

2)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

难点:1)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判别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方便的确定桁梁结构上汽车荷载的最不利荷载位置?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矮寨大桥荷载试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利用影响线求指定量值的方法。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影响线求量值及最不利荷载位置确定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0分钟

讨论题目】:多种类别荷载下如何利用影响线求量值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7分钟

通过2道典型题目利用影响线求量值。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20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确定复杂影响线时多个间距不变的集中力作用下的最不利荷载位置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15分钟

通过2道典型算例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10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最不利荷载位置确定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求例2 MC的最不利荷载位置及其极小值。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线上慕课作业。

思考题】:

1   利用影响线求量值计算式中如何确定正负号?

2   当影响线竖标有突变时,能不能用判别式来确定临界位置?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小组讨论时,提前将全班同学分成6人一组,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备注

 

 


21次课堂面授教案

教学内容

10.11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0.12 简支梁的包络图

10.13 超静定结构影响线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混合教学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的计算方法;理解简支梁的包络图概念,熟悉包络图绘制步骤;掌握超静定结构影响线作法(静力法和机动法);通过学习,知道连续梁的均布荷载最不利位置及包络图。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推导,掌握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重要结论,并归纳得出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的求解方法;掌握包络图的概念,并熟悉简支梁包络图的绘制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掌握静力法和机动法绘制超静定结构影响线,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最后了解连续梁的均布荷载最不利位置及包络图。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习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和力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包络图在实际结构设计当中的应用价值。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2简支梁的包络图

难点:1)超静定结构影响线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

3分钟

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方便的考虑活载效应?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思政教育(港珠澳大桥)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利用机动法作影响线、影响线求量值、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绝对最大弯矩、包络图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用机动法作超静定梁影响线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2分钟

讨论题目】:简支梁绝对最大弯矩的求解方法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7分钟

通过1道典型题目求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0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绘制简支梁的包络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8分钟

通过1道典型算例绘制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2分钟

讨论题目】:超静定梁的影响线作法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8分钟

通过1道典型题目多跨超静定梁的影响线。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检验本次课图乘法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包络图,特别是超静定结构包络图如何借助计算机绘制?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线上慕课作业。

思考题】:

1   简支梁绝对最大弯矩和跨中截面最大弯矩什么情况下两者会相等?

2   包络图与内力图、影响线有何区别?三者各有何用途?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小组讨论时,提前将全班同学分成6人一组,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备注

 

 

 

 

 


22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10-3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转换

§10-4结构的原始刚度矩阵

课次

22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局部坐标系与整体坐标系的建立及其建立目的;熟练掌握一般杆单元、梁单元、桁杆单元的单刚由局部坐标向整体坐标转换的公式推导;熟练掌握整体坐标系下由一般杆单元的单刚向梁单元或桁杆单元单刚的转化推导;熟练掌握单刚的坐标转换矩阵公式[T];明确坐标转换矩阵公式[T]的性质;熟练掌握整体坐标系下单刚的性质;掌握整体坐标系下的整体分析;明确结点位移与结点力的对应关系;掌握整体坐标系下结构的原始刚度矩阵的推导;熟练掌握原始刚度矩阵的性质;熟练掌握直接刚度集成法;熟练掌握局部坐标单刚、整体坐标系下单刚、总刚、坐标转换矩阵[T]的相关运算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局部坐标下2结点6自由度、4自由度、2自由度的单刚;通过由局部坐标系的单刚向整体坐标系转换得到的单刚,再用直接集成法得到整体坐标系下结构的原始刚度矩阵。同时掌握推导过程,灵活运用2结点6自由度的单刚快速向2结点4自由度、2结点2自由度的单刚的转换方法,并明白其中转换的道理,同时了解并掌握单刚、总刚、坐标转换矩阵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学习要学会数学与力学相结合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和力学相结合的奇妙结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用变通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力学来探索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计算的奥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延伸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学、数学在计算实际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价值。以世界各大著名建筑为例,说明工程软件在工程计算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突出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以后工作中奉献的价值。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单刚、总刚及其公式推导;

2坐标转换矩阵及其推导

3直接集成法求总刚

难点:单刚、总刚及其公式推导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主题:

2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例举成功案例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一般杆单元由局部坐标向整体坐标进行转换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一般杆单元、桁杆单元、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及其性质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3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来检验桁杆单元、梁单元(2结点2自由度和2结点4自由度)、一般杆单元在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及其性质等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0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将一般杆单元、梁单元、桁杆单元的单刚由局部坐标向整体坐标转换?并探讨其在整体坐标系下的性质。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20分钟

通过典型题目分析计算刚架各杆在整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1.如何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2.原始刚度矩阵的集成?3.总刚形成的规律?刚度矩阵中每一元素的意义?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12分钟

通过1道典型算例计算刚架在整体坐标系下的原始总刚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设置1-2道题目检验本次课的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为使刚度矩阵的半带宽最小,怎样给结构体系单元进行编码编码原则是什么?半带宽最小会带来什么好处?
  2.         用追赶法以分块形式快速写出图示梁的原始刚度矩阵[K]

  1.       为使整体刚度矩阵的带宽最小,如何对下图结构进行编码?你所编码对应的刚度矩阵中,A点水平位移对应的主对角线元素项在中的位置是哪一行哪一列?

教学改革措施

  1. 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 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 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线上作业

思考题】:当编码不同时,刚度矩阵形式也不同,由此带来的计算速度有什么影响?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分组讨论气氛活跃,组与组间有竞争,互动良好。

2. 学生反馈容易理解,但计算繁琐,容易出错。

3. 需要改进之处:PPT的制作方面各种媒体应用不够丰富,实际结构展示不够丰富,后期可改进。

备注

本次课堂,增加补充了:.梁和桁架结构的内容。

23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10-5支承条件的引入

§10-6非结点荷载的处理

课次

23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明确支座类型及相应的约束位移;掌握引入支承条件的方法;掌握缩减刚度矩阵的求解方法;熟练计算桁架、梁和刚架在整体坐标系下的缩减刚度矩阵;了解非结点荷载的类型;熟练掌握等效结点荷载列阵的推导;熟练掌握综合结点荷载的求解。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直接引入约束条件,将原始刚度矩阵变换为缩减刚度矩阵,从而消除的奇异性,并能熟练掌握缩减刚度矩阵的运算,其中,对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有要求,督促学生要能熟练运用线性代数相关知识进行运算。在对结构求解综合结点荷载列阵时,要先将杆件在局部坐标下的固端荷载求出,采用坐标转换法,将固端荷载转换成整体坐标下,运用附加刚臂再放松的原理,取得等效结点荷载值。将等效节点荷载值加上原有的结点荷载值,就是综合结点荷载值。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梁的固端荷载无需转换;二是对于同一结点,当出现几个的等效结点荷载时,其值要叠加。本节学习要学会与力学相结合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和力学相结合的奇妙结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用变通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力学来探索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计算的奥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延伸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学、数学在计算实际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让学生明白,求解结构内力和位移的方法很多,而且对于复杂的结构,同样可以轻松求解结构位移与内力,以此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知识,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支承条件的引入2缩减刚度矩阵的实现;3等效结点荷载的推导;4)综合结点荷载

难点:等效节点荷载的推导与求解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主题:

2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以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为例)。

互动案例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引入支承条件?如何由进行非结点荷载的处理?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一般杆单元、桁杆单元、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及其性质、总体刚度矩阵。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3分钟

设置2-3道题目来检验支承条件的引入方法、非结点荷载的处理方法等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5分钟

讨论题目】:如何引入支承条件?有哪些方法?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10分钟

通过典型题目来分析计算结构的缩减刚度矩阵。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20分钟

讨论题目】:1.如何求解梁、刚架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列阵?2.如何求解梁、刚架结构的综合结点荷载列阵?

讲练结合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12分钟

通过2道题来计算结构的综合结点荷载列阵。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本节内容

随堂测试

5分钟

设置1-2道题目检验本次课的掌握情况

学习通发布题目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具有组合结点的结构,如何进行铰结点的处理?
  2.       按结点自由度释放方法(不考虑轴向),对有约束的杆单元,如何计算其等效结点荷载?如图所示超静定梁的等效节点荷载如何计算?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线上作业

思考题】:理想桁架结构需要进行等效荷载转换吗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互动良好。

2. 学生反馈容易理解,但计算繁琐,容易出错。

3. 需要改进之处:PPT的制作方面各种媒体应用不够丰富,实际结构展示不够丰富,后期可改进。

备注

本次课堂,增加补充了:.梁的综合结点荷载的讨论与计算。

 

 

 

 

 

 

24次课堂面授

知识单元名称

§10-7矩阵位移法的计算步骤及示例

§10-8几点补充说明

授课类型

课堂面授、翻转课堂

学时

2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矩阵位移法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用矩阵位移法求解梁、桁架、刚架结构的位移、内力、支座反力。熟练掌握引入支承条件的三个方法;了解零子块、非零子块;了解相关单元与非相关单元;了解相关结点与非相关结点;了解最大带宽、满阵存储、等带宽、变带宽等术语;掌握结构刚度矩阵半带宽最小的编码原则;明确总刚的形状特征及性质;熟练掌握以子块的形式快速写出结构的原始刚度矩阵;掌握铰结点的处理方法;了解先处理法与后处理法及其优缺点。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矩阵位移法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求解桁架、梁、刚架的结构位移与内力,并能根据杆端内力正确绘制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以及结构的支座反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以子块的形式快速写出结构总刚的方法与技巧,并明确使相邻结点编码数值差最小的原则来达到半带宽最小,降低存储量,提高计算速度,节约计算成本。要求学生要学会解题方法与技巧,熟练解决结构的内力、位移、支座反力等计算。本章有着手算怕烦,电算怕乱的特点,计算繁琐,需要用心、静心,也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紧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用变通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用力学来探索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计算的奥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堂讨论、教学互动、延伸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力学、数学在计算实际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让学生明白,求解结构内力和位移的方法很多,而且对于复杂的结构,同样可以轻松求解结构位移与内力。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方法、技巧,以达到快速解题并节约计算成本、提高计算速度的良好效果,以此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知识,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重点

与难点内容

重点:1用矩阵位移法求解结构的位移、内力、支座反力2引入支承条件的三个方法3结构刚度矩阵半带宽最小的编码原则4)先处理法与后处理法;

难点:1铰结点的处理;2)结构内力的计算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板书、实例演示、互动总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际结构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思政教育

2

主题: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

案例互动

问题导入

3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用矩阵位移法求解结构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

思考互动、设问法、实际结构

重要知识点回顾

5分钟

回顾支承条件的引入;梁和刚架结构的等效结点荷载列阵、综合结点荷载列阵的处理;

学习通抢答

线上学习

内容检验

10分钟

设置用矩阵位移法来分析探讨桁架、梁和刚架的结构内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学习通发布题目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20分钟

讨论题目】:矩阵位移法的计算步骤与方法?如何正确分析计算桁架、梁和刚架的内力?并正确绘制内力图?桁架、梁和刚架内力计算有何不同?

引导、启发、

互动、总结归纳

实践练习

30分钟

通过3-4道典型题目来分析计算桁架、梁和刚架的内力,并正确绘制内力图。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

分组课堂讨论与汇报

10分钟

讨论题目】:讨论总刚的带宽与存储方式先处理法与后处理法的优缺点

讲练结合法、总结法

课堂练习

5分钟

通过典型题目来掌握铰结点的处理方法,以及半带宽最小的编码原则。

练习法、先练后讲法、总结法、思政教育

总结、拓展

5分钟

【小结】

【课后拓展】

总结梳理、消化巩固

思政教育

 

课后拓展

  1.       如何根据杆端内力绘制剪力图、轴力图以及求出支座反力?
  2.       怎样编程求解工程实际结构的力学问题?

 

教学改革措施

1.课堂讨论、课堂互动题目的设置要合理有效;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设问、练习、总结归纳、设疑启发、课堂讨论、课堂互动)、手段(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板书等);

3.课后知识拓展,与实际结构相结合;

4.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与

思考题设置

作业】:教材P276-27710-510-710-8

思考题】:1.能否用矩阵位移法计算静定结构?它与计算超静定结构有何不同?

2.根据计算结果,如何求得结构的支座反力?

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反思改进措施等

1. 成功之处:1)本节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活动开展良好。

2)完成了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了重点和难点部分,虽然计算繁琐,但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时间的安排上基本合适,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互动良好。

2. 学生反馈容易理解,但计算繁琐,易懂难做,容易出错。

3. 需要改进之处:由于矩阵占位较多较大,PPT的制作方面,一个版面的内容展示较少,内容展示受限,多媒体应用不够丰富,实际结构展示不够丰富,后期需改进。

备注

本次课堂,增加补充了:1.结点自由度释放的原理方法与计算;2.梁和桁架的内力、支座反力的讨论与计算。

 

 

 

 

 

 

 

1